01 被逼“梭 哈”
最近又连续走访企业两周,包括到福建晋江接触了几家企业,以及看厦门石材展,大家对市场的反应,总的基调是“冷、冷、冷”。
不过,从产区比较来看,应该还是佛山压力最大。有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说,佛山去年开了的厂基本都赚到了钱,主要原因是气价跌了。
但对工厂来说,一是赚了钱,就有资本改造窑炉,扩大产能。因为只有拉大产能,产品单价才能下来,以在价格战中有能力抗击敌人。
去年广东工业用价最高是4.2-4.5元/立方米,多数时候是3元多一立方米,但今年一开年是2.9-3元/立方米,这意味着每平方米瓷砖比去年可省2元。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佛山一些去年赚钱的产线今年上班后正常点火,岂料开窑后订单却少得可怜,比不上去年,甚至也比不上前年疫情的时候。
于是有老板在惊慌之中,把刚开一个多月的窑马上关了。有人则干脆准备“梭 哈”最后一回,准备干到爆仓,不行就金盆洗手了。
02 外面也很“卷”
今天碰到一个大订单,是大湾区某城市的地铁项目,朋友的装修公司中了四个标段,有10万+㎡的用砖量,但品牌已锁定,是马可波罗、东鹏、蒙娜丽莎。
看见没有,你就算知道这个项目,但实际上不是一线品牌的话,你连边都挨不上。这就是今天赢家通吃的残酷现实。
正因为这样,现在大家在这样一点上的认知越来越趋同,即2024、2025才是行业深度洗牌的开始。经过未来三五年的洗牌,国内市场的容量会下降到40-50亿㎡,也就是高峰期产量的一半。
而放眼全球,实际上去年印度、越南、巴西这些国家的产能已经减半。意大利开窑率也就70%。这也是全球经济衰退使然,也有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的影响。
比如,受红海封锁影响,印度瓷砖出口非洲市场锐减,这给非洲中资陶企以喘息的机会。
近二十年来,在非洲、中东、中亚等地区,中资陶企持续布局,投资人主要来福建、浙江等。这两个地方首先有出海的传统;其次他们特别擅长做“地板价”产品,满足刚需人群。
但今天佛山陶瓷出海的市场空间还有多大?非洲早已卷得不成样子,中东布局也差不多了,甚至印尼、马来西亚,以及南美和北美等还有些空间。再就是俄罗斯了,这是最后一个投资机会。
所以,今年俄罗斯的家居建材展,佛山会去不少人。
03 南下“进攻者”
佛山陶瓷不仅有“走不出去”之忧,而且也开始遭到外产区头部企业的集体“围剿”。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佛山陶企相对外产区企业气血不足。比如,光战采这块就有200亿“滞留”在地产商那里,已很难追回;二是外产区头部企业利用其属地化产销的成本优势,可压制住广东、佛山“高成本”的二三线企业(品牌)。
你看,江西的泛高安产区,还有湖北、湖南、回川、河北等,这几年的主旋律就是建大窑,拉长生产线,追求极致性价比,而这种打法,恐怕佛山也就“安基模式”可以与之抗衡。

(图片来源:华夏陶瓷网-公众号,侵删)
河北新玻尔陶瓷去年计划新建一条全球单线产能最大,日产10+万㎡的中板生产线
当然,这两年被抖音一句“广东制造,假一罚十”倒逼出来的真正“广东砖”专业品牌,也是可以的继续全国销售的。
去年,高安的华硕控股又是在广东恩平收购工厂,又是在华夏这边建全新的广东营销中心。今年开年后了,据说“南下”广东的华硕控股果然就已露出了“獠牙”,715的产品价格直接干到25%一片。这让佛山陶企如何是好?
区域龙头企业要想化解行业一线头部企业的压力,必须自己也变成产能在全国均衡布局的全国性大品牌,而做全国性大品牌,又必须穿上“广东砖”、“佛山陶瓷”的马甲。这便是华硕控股南下的逻辑。
这个月,又听说四川的广乐建陶集团已经租了佛山博华的一条生产线,预计将在四月底点火投产,未来,如果一切顺利,两年后广乐或将购买博华陶瓷工厂。
你看,广乐已跟上华硕的步伐了。而未来,这样的资讯会更多。
(文章来源:华夏陶瓷网-公众号,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