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制造业早已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却至今无法与国际制造强国相比,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企业缺乏工匠精神。长期以来,企业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和业绩的突飞猛进,不少地板企业亦犯了这种错误。业内人士指出,工匠精神缺失的根源在于没有工匠文化作支撑。地板行业亟需重构工匠文化,实现转型升级。
地板行业工匠精神缺失的根源:没有工匠文化作支撑(图片来源网络)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
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满足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如果在贫困阶段,我们说提倡工匠精神有些奢侈的话,那么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卖方市场下所形成的物质产品文化,将被买方市场下的物质文化彻底替代,供给的极大丰富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将会自动驱使企业追求品质和品牌。在买方市场下,其物质文化的本质是竞争。未来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关键在于厚植市场竞争的土壤,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打破市场垄断。如果行政垄断格局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日趋盛行,工匠精神就很难普遍出现。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
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所形成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行为文化。就重构地板行业的工匠精神来说,一是要鼓励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挑剔”行为。美国管理学家波特在研究日本产品精细化的原因时指出,日本妇女在购物时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是日本厂商改进产品质量的重要外在压力和动力。而国人“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的消费行为,其实是变相纵容地板厂商在构建“工匠精神”上的不作为;二是要教育和鼓励国民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个人习性。只有爱干净、讲卫生的民族,才会有工匠精神,否则就是空谈。因为只有讲究,才会有精神,处处“将就”,“工匠精神”中最核心的“讲究”,也就无从谈起了。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
企业组织必然有自己的做事标准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管理文化。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一个最具体的、最核心的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观。只有把客户、消费者摆在第一位,才能实现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商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才能把附加值做到最大,才能以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实现企业存在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观,地板企业在管理上可能要采取许多方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要管理好“灵活度”与“守纪律”的关系。地板行业的工匠精神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把聪明劲用在“灵活性”上,经常对应该遵守的程序和规则采取变通处理方法,这种工作态度很难想象可以生产出德国那种高精尖质量的产品。很多时候,固守某种程序,看起来是傻,其实是精明。这方面地板企业需要学习和补课的地方太多。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
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方式。例如,如果政府对市场中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不处理,就等于是变相地**这类行为,最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使市场中充斥造假、模仿、偷工减料等自杀行为。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地板企业创造生存的土壤,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必须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惩罚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假货盛行是工匠精神的天敌。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假货制造与销售得不到应有的处罚,那么没有人会愿意去精益求精,结果就是毁了整个行业。中国地板行业在这方面教训惨痛,应尽快形成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形成制假必重罚的机制。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
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层次最高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国家最高层面的大力鼓励和实质性的长期激励,才能慢慢形成。中国要崛起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高度重视技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让工人技师也有地位及崇高的身价,是鼓励实体经济复苏、抑制社会浮躁、恢复崇高实业和技术技能的开始。
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中国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缺少“工匠制度”。,为什么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不能通过制度创新,转变为工匠精神去创造物质财富?为什么这种聪明经常转化为它的反面:造假、模仿、偷工减料甚至为了赚钱而故意生产有毒食品?工匠制度并不是哪路神仙来外生给定的,而是在经济社会体制系统的长期运行中内生的。由此看来,缺少工匠制度还是表面化的解释,制度背后相互作用的文化,才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深层次原因,即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才是整个地板行业真正缺乏和必须重构的东西。
当前有2人正在等待…
多了解,多咨询获取更多加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