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以往,元旦、春节都是家电销售的高峰期,往往会开展打折促销活动。但今年反其道而行,全品类家电逆势上扬纷纷涨价,平均上涨10%-20%,成为近期热点事件,引发社会舆论。为此,发改委于近日召开了家电行业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要求企业不得相互串通横向垄断、不得哄抬价格等,并称一旦触犯法律,将依法严肃查处。
多重原因拉涨家电价格
一直以来,各个家电品牌都在价格战上短兵相接,然而近来却一反常态,集体喊涨,原因为何?
国内资深家电业专家刘步尘认为,家电企业酝酿集体涨价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原材料涨价。今年以来大宗商品大幅提价,导致今年家电行业生产成本增长明显,上游供应链原材料的涨价向下游传导,是推动本轮涨价的原动力;其次,交通运输部出台限超令,使得家电的物流成本大幅提升。再次,中央环保督察巡回检查落地,查处了一批涉嫌环保不达标的家电配件企业,包括铸造、包装纸盒厂、电镀厂等,使得上游配件供应紧张,导致价格上涨。”
据了解,此轮率先涨价的是彩电,面板成本占电视成本70%,而面板行业从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亏损严重,之后面板企业达成同盟,2016年下半年开始涨势汹汹。“彩电企业借着这轮原料上涨的风潮,一解过去“辛苦一年卖了几百亿却不挣钱”的夹板气,一次涨就涨到位。”一家彩电企业负责人说。
一家空调企业负责人也表示,空调涨价的原因是空调原材料全线涨价,纸箱、铜、锌等大宗材料都在涨价。“纸箱行业是重污染行业,很多纸箱厂都被关闭,空调用纸箱目前是有钱都买不到,你说空调能不涨价吗?”该负责人说。
知名财经评论人余丰慧表示,各地对产业链上下游一网抓的环保督查,严厉查处环境违法企业,目的是将环保纳入企业应有的生产成本,家电产业上下游的很多企业都因此而停产或减产,政府希望用“环保之手”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外,人工成本、物流费用不断增加也让家电企业无法承受,价格上涨最后不得不对整机产品提价。
认定串通垄断暂无统一标准
国家发改委指出,为了维护家电市场的价格秩序,目前已经提醒告诫家电企业,不得相互串通横向垄断;不得实施纵向垄断;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得哄抬价格;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价倾销;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实施价格欺诈。一旦触犯法律,价格主管部门将根据《价格法》、《反垄断法》严肃查处。
根据《价格法》、《反垄断法》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对家电生产流通企业价格行为提出“六不准”:一不准相互串通横向垄断;二不准达成实施纵向垄断协议;三不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四不准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五不准低价倾销;六不准价格欺诈。国内主要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小家电生产企业和主要电子商务平台负责人参加了本次告诫会。
《价格法》其中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凡是出现上述行为,相关部门要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值得一提的是,《价格法》指出,相互串通从而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如果是属于全国性的,由***价格主管部门认定,如果属于省及省以下区域性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定。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也意味着我国目前尚没有全国统一的认定串通涨价或降价的认定办法,主要还是依据查证到的证据进行判断。
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虽然家电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商品零售价格几乎完全由企业决定,但以空调行业为例,美的、格力、海尔三家企业的产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超过60%的份额,如果这三家企业串通涨价,显然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原料价格半年涨50%
其实在国家发改委发声之前,从去年9月开始,整个家电业便掀起一轮涨价潮。9月,乐视便率先宣布对部分超级电视涨价100-200元,随后11月21日,乐视超级电视再次宣布,将对40英寸、43英寸、50英寸、55英寸部分机型每台价格再度上调100元,65英寸部分机型每台价格上调300元。
不只是乐视,就在前不久小米电视也进行了提价,小米电视3S、48英寸,从1999元上涨至2299元,小米电视3S、55英寸,从3499元上涨至3699元。而早在去年11月,海信天津分公司也流传出一份涨价通知,表示将对43英寸及以下电视上调200-300元,49-50英寸电视上调100-200元,新价格执行时间是2016年11月25日。
另外在空调行业,美的空调此前也宣布每台空调价格将上涨50-200元不等,日立家用中央空调通知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调价,平均上调10%。冰箱行业,美的、TCL、奥马等主流厂商也都在不同区域发布相关涨价通知。此外,一些热水器企业近期也开始对整机提价5%-10%。
原材料的上涨,是此次家电产品涨价的主要因素。以电视为例,面板在整个电视成本占比超过50%,而据市场研究机构IHS公布的去年11月面板报价显示,包括40英寸、43英寸、55英寸、65英寸等中大尺寸电视面板单月大涨10美元,平均涨幅高达5%-8%,累积计算,2016年下半年电视面板价格涨幅超过50%。
另外从去年下半年来看,冰箱的保温材料发泡料、黑料涨幅超过100%至2.1万元/吨,白料涨幅超过30%,主要原材料铜上涨40%,价格在4.9万元/吨,塑料、铝材等价格涨幅在30%以上。去年下半年冰箱原材料价格上涨非常快,尤其是发泡材料;另外钢板价格也提升了,对公司冰箱生产成本还是有一定压力的。
制造业仍需合理价格调控
合理的价格上涨其实并非坏事,有业内人士更是指出,其实用“回调”更是贴切家电业的真实状况。1月11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彭剑锋在谈及2016年中国彩电行业发展现状便指出,因为成本的大幅上涨,彩电价格止跌回落。
从短期来看,电视价格有所上涨,但其实将时间拉长可以看到,家电产品价格并不过分。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40英寸电视均价维持在2000元左右,65英寸均价维持在7500-1万元之间;而2013年初,40英寸电视均价在4000元,65英寸电视均价在2万元以上。
从过去几年的家电业发展也可以看出,单纯价格战对整个产业发展并非好事。从2013年开始,以乐视、小米为首的互联网厂商跨界进军彩电业,通过高配低价的策略快速打开市场,推动传统电视向智能电视升级。
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利好,但整个产业却步入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地步。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6年三季度彩电市场的零售量规模为1195万台,同比增长8.9%;零售额规模同比下降5.9%,为353亿元。
在空调行业,因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等刺激政策,众多中小企业通过推出低价产品抢市场,产能急速扩张,在2014年下半年整个空调业高库存爆发,使得2015-2016年空调市场陷入市场低迷。
产业观察家洪仕斌指出,外界应该理性地看待家电产品的价格浮动,以价格上涨为例,在原材料上涨的大环境下,如果企业不涨甚至反降,那么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企业原本产品溢价能力强、规模大,能够承受住成本的上升,并试图借机抢占市场;二是激进企业愿意以自身亏损来抢占市场;三是通过偷工减料、降低原材料品质、服务大打折扣等,来实现成本的下降。前两者还好,如果是后一种,那才是真正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家电涨不涨价市场说了算
涨与不涨的支撑因素都有哪些?从支撑涨价的客观因素来看,应该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个理由很充分,也是本轮价格上涨的推动因素。不难发现,近几个月来,与家电相关的大宗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包括上游零配件,如彩电面板、空调压缩机等都有价格的提升。这些都是直接推动了家电产品价格上涨的理由。
第二,家电二线品牌盈利能力偏低。除了家电各个品类的龙头企业外,二线品牌的盈利能力普遍不佳,特别是一些中小品牌,盈利能力更差。既就是一些龙头品牌,也遭遇盈利能力下滑的压力。因此,对多数企业来说,管理者思涨是一个普遍现象。
而不支撑价格上涨的因素也是存在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大家应该知道,国内几乎每个家电品类都是产能过剩,也就是说供大于求。在市场经济中,供过于求必然会导致价格竞争。所谓价格竞争,就是以低价抢夺市场。估计这一点谁也不会否定。
此外,龙头企业不涨价,涨价就难以实现。这次家电涨价浪潮掀起于空调行业。而在几家企业宣布涨价后,却突然传出空调龙头格力不涨价,并且在市场上可以看到格力不涨价的宣传页。龙头企业不涨价,其他企业就是宣布了涨价也难涨得起来。
从涨价的主张和不涨价的阻力来看,确实是都有充分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却都是相互矛盾的。那么到底是那些因素会主导市场呢?涨价能不能如多数企业所愿涨得起来呢?实际上也是一种市场各种力量的博弈。
从多数企业来看,都期望涨价能够得以实现,这样他们的经营压力就可以大大缓解。问题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在供过于求的市场面前,大家还得尊重市场的力量。只要有厂家不涨价,涨价的难度就很大。况且这次是龙头企业不涨价,其他企业涨价能实现吗?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不是主观上想涨就涨得起来的。
不可否认,家电行业经过多年价格战的洗礼,主流家电品已是利如纸薄,笔者从情感上来说也认为应该涨价,以改善企业的经营质量。问题是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市场真的能够涨起来吗?美好的愿望往往是不能替代现实的。
有一个问题需要理清,那就是均价上涨并不代表产品涨价。因为,均价上涨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了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使得企业平均价格上升,但是现存产品是不涨价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也符合产业升级的大背景。关键看你的企业有没有能力不断推出创新产品,以推新品的形式实现盈利能力增强。
当然,如果国际大宗商品还持续涨价,特别是涨到龙头企业也坚持不住了,等龙头企业开始涨价,那才是市场真正可以涨起来的。
当前有2人正在等待…
多了解,多咨询获取更多加盟信息
2022-10-01 阅读量:2069
2022-05-13 阅读量:2070
2022-04-27 阅读量:2986
2022-03-23 阅读量:2961
2022-03-11 阅读量:2696
2022-03-02 阅读量:2997
2022-01-08 阅读量:2467
2021-08-06 阅读量:6014
2021-08-06 阅读量: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