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工农业总产值达1.23亿元,其中工副业产值达1.02亿元,占83%,是1978年的36.4倍,纺织业在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冲破陈规,不断创出质量上乘、畅销不衰的新产品。如桐乡第二棉纺品厂,当时拥有一万锭的生产规模,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该厂生产的34支纯棉纱,柔软、光洁、粗细均匀,销往全国各地。另一家纺织企业——**丝厂,主产的白厂丝,丝片整形良好,丝身柔软光滑,纤维条干均匀,获得嘉兴市优质产品证书,受到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和国外用户的好评,产品全部由省丝绸出口公司统一销往日本及西欧国家,1988年为国家创汇144.8万美元。
该时期最大的特点是联户经营企业的出现。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人解放思想,私营经济也同步萌芽,全镇村村都有丝织厂,11个行政村办起了16家,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42%,最常见的是几家农户合股联办,这种方式虽规模不大,但经营灵活,经济效益不低于集体企业。在冬闲时节,呈现出“机声轧轧到午夜”的景象。大洋村(该村后与洽光村合并为现在的西南村)受毗邻地区余杭、海宁家庭丝织的影响,全村328户农户中从事联产丝织生产的达211户,拥有织机213台,生产尼龙二色、三色、七色被面,人造丝被面,单丝、双丝软缎被面等,年产量10万条以上。如大洋金南稠厂(个体),当时有七彩被面机一台,人造丝机、70D锦纶丝机各一台,日产被面48条。**镇80年代的纺织业,其主要产品是丝绸被面,织机最多时达到了1000多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是什么因素使得纺织业在**兴起呢?首先是大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后,思想得到解放,国家政策上允许私营经济,极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二是受浙江纺织产业兴起的辐射影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柯桥镇自发形成了“布街”,绍兴和萧山的织造业和印染业,杨汛桥镇的经编产业,大唐镇的袜业,海宁许村镇和余杭的布艺产业等同时涌现,作为与海宁许村、杭州临平近在咫尺的**镇,家纺产业的出现是很自然的。三是**人内在的动力。**人的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比较深厚,在“****命”极左时期,**人仍然悄悄地种甘蔗、卖甘蔗,“资本主义尾巴”从来未被“割断”过。新时期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引领了**人的这种“天性”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镇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6亩,远远低于桐乡市平均水平,不可能仅仅依靠纯农业来维持发展,迫于生计,势必要另谋他途。发展纺织产业应运而生,成为吸收**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多地少矛盾、农民致富的重要门路。正是以上的诸多因素,使得家纺业在**这篇热土上,开始扎根发芽。
当前有2人正在等待…
多了解,多咨询获取更多加盟信息
2022-06-10 阅读量:2435
2022-04-24 阅读量:2764
2021-07-06 阅读量:338
2020-04-08 阅读量:2083
2020-02-18 阅读量:3985
2020-02-05 阅读量:2475
2020-01-23 阅读量:2644
2020-01-20 阅读量:2349
2020-01-16 阅读量: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