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败与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报告称,超过51%的钢铁企业、超过44%的房地产企业、超过31%的建筑装饰企业是僵尸企业。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僵尸企业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包括恶性竞争、外部需求冲击、银行信贷歧视等。同时,僵尸企业是造成产能过剩、库存过高、杠杆过高的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僵尸企业”会传染 建筑装饰业占比31.76%
“僵尸企业”指的是那些长期入不敷出,只能靠政府或银行“输血”才能维持的企业。僵尸吃的是人,僵尸企业吃的是财政补贴、银行贷款以及其他的实物和人力资源。
正如僵尸会传染一样,“僵尸企业”也会传染。如果让一个健康的企业去兼并重组“僵尸企业”,其结果很可能是健康企业被拖垮、拖死,也变成了“僵尸企业”。而银行持续不断地给“僵尸企业”“输血”,早晚有一天会变成“僵尸银行”。如果一个地方总是不断地给“僵尸企业”补贴,这个地方的经济早晚也会变成 “僵尸经济”。
报告指出,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五个行业分别是钢铁(51.43%)、房地产(44.53%)、建筑装饰(31.76%)、商业贸易(28.89%)和综合类(21.95%)。僵尸企业比例最低的五个行业是:银行(0.00%)、传媒(4.12%)、非银金融(4.65%)、计算机(5.23%)和休闲服务(5.88%)。
如何判断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为何存在?
不是所有资不抵债、入不敷出的企业都无法挽救。当遇到一次性或周期性冲击的时候,部分企业也会陷入困境,当前述冲击扭转之后,这些企业仍能恢复活力。因此,对“疑似”僵尸企业也可以考虑设立一个观察期限。如果一个企业长期经营不善,即使行业总体处于景气时也是如此,那么在经济下行周期的时候更加扭亏无望,可以判定为僵尸企业。
考虑到僵尸企业的危害性,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它尽快破产、入土为安。但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僵尸企业呢?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这应该是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银行对坏账暴露的担忧。
地方政府不希望僵尸企业死的原因:僵尸企业尽管不产生效益,但仍可以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带来GDP。有生产就有税收,有消耗便能生成GDP。僵尸企业能促进地方就业。毕竟失业率及维稳都是地方政府政绩的要件,僵尸企业的关闭、破产无疑会直接影响地方失业率指标,也会催生不稳定因素。保持地方虚假繁荣,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比如当地上市公司数量指标,某种程度上就是地方政府开展“招商引资”等活动的经济名片。
银行机构对僵尸企业的“错爱”,或许更多地是因为已经被僵尸企业绑架。假如银行给一家企业发了一笔贷款,一旦这家企业出了问题,那就意味着这家企业的还款能力出了问题,之前给这家企业的贷款就要被当成不良贷款。银行很怕不良贷款,在企业刚遇到困难的时候,银行可能会更愿意给企业提供一笔资金,指望输了血,企业就能痊愈,或者,至少能保住命。久而久之,银行便被僵尸企业所绑架。一旦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对银行而言,就意味着贷款风险的兑现,也意味着内部严格问责的兑现。特别是在“担保链”背景下,这种风险会被成倍放大,这显然也是银行所不愿看到的。
五条政策建议 让僵尸企业入土为安
《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给出了减少僵尸企业的五条政策建议:第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尤其是慎用产业政策。第二,完善***对国企的考核指标,全面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第三,强化银行的预算硬化。第四,多渠道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网。第五,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关键是明确国企定位。
在“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待僵尸企业,需把淘汰落后产能与增加新产能捆绑作为重点,完善设备注册制度及破产清算制度;同时,建立严格的产能监测体系,将提高技术、环保、能耗等行业标准为改革重任,对待不达标的企业,坚决整改或关停,毫不姑息。
当前有2人正在等待…
多了解,多咨询获取更多加盟信息
2019-08-22 阅读量:2485
2019-08-22 阅读量:3971
2019-08-12 阅读量:2475
2019-07-19 阅读量:2044
2019-07-15 阅读量:2800
2019-07-15 阅读量:2905
2019-07-15 阅读量:2988
2019-07-12 阅读量:2894
2019-07-11 阅读量: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