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各个国家的工匠精神,每个行业都在论及的工匠精神,究竟为何在LED行业如此需要。
“工匠精神”,德企百年成就的“钥匙”
丁格芬是慕尼黑以东100公里的一个小镇,也是宝马最大汽车厂所在地。这里有1.85万名员工,每天出产1500辆宝马车。在总装车间,《环球时报》记者看到,这里分工极细,一条组装线上有数十个员工,每一个工位由两到四人组成。22岁的托斯滕是装汽车座椅的技术工人。产品一到,他与一个同事在五六秒内完成安椅子、矫正、拧螺丝等工序。而从装上底盘、发动机、轮胎,到下线成一辆可以出售的成品车,只要两分钟时间。“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某一颗螺丝没有拧上,或没有完全拧紧,整条安装线就得停止。”托斯滕说。
西门子、奔驰、博世……在德国,有很多百年工业家族,3月7日,这个家族迎来一位新成员——宝马。在记者看来,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特质,正如前述宝马车间场景所展现的——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其折射的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让德国百年工业品牌扎堆出现,让德国在欧洲经济一片困顿时一枝独秀。
“德式‘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是‘慢’。”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德国工匠的“慢功细活”打造了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对德国人来说,“欲速则不达”——稳健第一、速度第二。
“专”是第二个特点。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都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共同特点是都爱“钻牛角尖”。像“螺丝大王”伍尔特,1954年创立时才几名员工,现在扩展到5万多名员工。它的成功在于,自始至终坚持“单一”产品——螺丝。第三个特点是“创新”。一款新型汽车可以承载诸多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研发部门。
“‘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过去一百年成功的‘钥匙’。”罗多夫说。
“工匠精神”并非德国专利。对中国人来说,更多人熟悉的是日本式“匠心”。从保温杯到马桶盖,从感冒药到接待服务,中国游客蜂拥赴日背后,有日本“工匠精神”的影子。“工匠精神”在日本也被称作“职人气质”。职人,就是匠人、工匠。日本在江户时代将民众分为“士农工商”,职人属于“工”。当时主要是从中国、朝鲜去日本的陶艺、锻造、木工等工匠。
近代,明治维新后日本大量引进欧洲的工业技术,国内出现很多“街道工厂”一样的私人工厂,日本政府将其划归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往往也被叫做“职人”。这些老板往往让孩子“子承父业”将技术传下去。
到了现代,职人多指拥有卓越金属加工技术的人。比如日本有的街道小工厂能够将铜箔的厚度切割到仅有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么细的铜丝是智能手机、太空仪器等不可或缺的原料。
日本学者盐野米松认为,日本是一个有着“匠人”文化传统的国家。正因为此,加上子承父业的传统,使得日本很多企业不论大小,都能够长久地存续发展。有统计称,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00多家,居全球之首。而这些“百年老店”的经营模式都不是急着“做大做全”,都不忙着资本积累、上市圈钱,而是专注一个商品或者一种技术。当然,日本人在经营上也很注重和消费者建立长久的“感情”。
不过,“工匠”并非一直站在历史舞台的前沿。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很多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不仅中国,国外也如此。日本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匠人就在逐渐减少和消失。日本学者盐野米松著有《留住手艺》一书,呈现了一批传统匠人的艰难处境。
英国《金融时报》2015年的一篇文章则谈到,在有很多积极力量推动的时尚界,也面临着挑战——手艺人减少,“这一代的手艺人在不断变老,而年轻人却不再愿意做手工活。”
某种程度上,推崇效率的现代社会同“工匠精神”有着必然冲突。18世纪中期,当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拉开工业时代的大幕时,效率更高、更精确的机器逐渐取代人类的手工,带来匠人行业的日渐式微。连“工匠”这个词都在逐渐往历史后台退,由“工人”来代替。
即便在推崇“工匠精神”的日本,对它的评判也出现分歧。因为进入工业社会的日本,只有量产、高效率的大公司才能更好生存,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大潮中倒闭的很多。而且,“匠人精神”就是全身心专注于技术而完全无视其他方面,在经济不好时,这样做往往显得不切实际。有人甚至认为,过于细致反而忽视了“简单就是最美”的原则。
当前有2人正在等待…
多了解,多咨询获取更多加盟信息
2019-08-28 阅读量:2816
2019-08-28 阅读量:1362
2019-08-28 阅读量:2991
2019-08-28 阅读量:2212
2019-08-26 阅读量:3019
2019-08-26 阅读量:2896
2019-08-26 阅读量:2767
2019-08-21 阅读量:2908
2019-08-20 阅读量:2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