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为给您提供最精准的服务与内容请选择要了解/加盟的行业

后续可随时点击顶部选择行业

确定 随便看看 >
x

地板企业如何走出多元化战略的误区

【引言】现在的地板行业,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对企业多元化战略作一些简单的探讨,要点是,多元化战略是否能避免竞争,多元化经营千在的风险,多元化战略的起点和基础,多元化经营模式的优势,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时应该走相关多元化的路线。

 

面对并不是很理想的市场环境,很多地板企业为了增加销售点,拓宽渠道,已经开始谋划或者实施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很多企业开始向木门、橱柜等渠道发展,但是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遇到了来自经营成本、人才、技术上的压力,那么企业在实施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时候应该如何认识多元化发展呢,如何规避多元化发展战略带给企业的风险呢?

 

多元化战略 (Diversification) 似乎成为中国企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只有二三十号人的小企业也在进行多元化经营。多元化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家的经营“法宝”。通过与众多企业家交谈,笔者的印象是大家都在谈多元化战略。“大家都在多元化”,“我们必须多元化”,“不多元化就没有出路”,“不多元化就上不了规模” ?当问及为什么要多元化,众口一词的回答是:“我们现在的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对于这看似理直气壮却不堪深究的回答,我不禁想问:多元化真的是避免竞争的有效手段吗?

 

多元化战略及其优势

 

多元化战略是公司战略 的起点 —没有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就没有独立的公司战略,只有竞争战略。竞争战略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既定的行业或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公司战略指的是通过选择进入不同的行业或产品市场,并对不同行业或产品市场的业务组合进行管理,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公司战略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选择在哪几个行业或产品市场同时竞争;二是如何管理和协调在不同行业或产品市场同时竞争的业务组合。

 

地板企业如何走出多元化战略的误区 

 

公司战略的目的同样是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或者实现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但对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于,业务组合里的各个业务整合起来实现的价值,要大于它们各自单独经营时实现的价值总和。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因此,尽管一个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很多,但从公司战略的角度看,只有实现协同效应,多元化战略才有存在的理由,否则就不应该多元化。

 

多元化经营的协同效应主要来自于对共享成本的分摊(范畴经济)和交互销售。范畴经济是指企业由于经营活动的多样化而带来成本的减少。这些成本的降低主要是通过对公司共享资源或要素的成本分摊而实现的。

 

例如,当年丰田汽车公司准备进入高端车市场,却对顾客接受这个低端厂家生产的高档车没有足够的信心。于是它决定由Camry的生产线试产Lexus。Lexus前几款车就这样生产出来了。这样,生产线的固定成本就由两个产品分摊,从而降低了成本,实现了范畴经济。

 

交互销售指企业可以向同一个顾客销售多种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范畴经济帮助企业节省成本;交互销售帮助企业增加销售额。如果企业能够为现有客户提供另外的产品或服务,它不仅节省了很多成本(营销、渠道、谈判能力的加强,知识和资源的分享等),更为企业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多元化战略的经济基础是范畴经济和交互销售,如果这两个基础一个都不存在,多元化的预期好处就很难实现。

 

多元化经营不是避免竞争的有效办法

 

虽然现有市场的激烈竞争可能成为多元化经营的合理原因之一,但其合理性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

 

如果只是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太激烈而决定进入其他行业,企业家其实持有一种没有明说的假设:与其所在的行业相比,即将进入的行业竞争不太激烈。这种假设往往靠不住:除非你能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有利可图的已有市场的竞争一定同样激烈,如果不是更激烈的话— 因为全国(全球)的企业家都在积极寻找市场机会,有利可图的市场不会静候你的到来。

 

这样的企业家还可能持有另一种潜在的假设 (或者说是幻想更确切):他们觉得自己能够打败即将进入行业的现有对手。这种幻想也往往不现实:除非你能够有效地转移自己在主营行业的核心能力 (Core Capabilities)—暂且假设你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你没有理由梦想有着更丰富行业经验的现有竞争对手会败在你的手下—想想你自己行业的情况吧。

 

很多研究已表明,多元化扩张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绩效,这类企业的发展路径往往是—低绩效导致企业经营的多元化,但是企业的绩效并没有因为多元化而提高,而这又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更加多元化,结果持续恶化的绩效导致企业只能放慢多元化的速度,最后甚至不得不对现有的业务进行剥离。

 

这令笔者想到前些时间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位企业家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业经历:我就像在沙漠中找水,不停地翻石头,每次找到一个泉眼,就看看水深不深,不深的话,就叫人看住,自己再接着翻。到头来,十几年过去了,翻开了无数的石头,却没有找到一口能稳定供水的井。业务选择上朝三暮四,没有一个业务能成为“现金奶牛”,正应了一句俗话:“滚石不生苔,转业不聚财。”

 

多元化经营潜藏的风险

 

多元化经营并不是避免竞争的有效办法,它甚至潜藏着多种风险,处理不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近30年的大量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多元化战略的成功率一般不高于30%!例如,1987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追踪调查了美国33家最大的企业在1950~1986年间的多元化业绩。研究显示,这些企业在37年里一共发起了2021宗收购,但其中58.5%的业务都被卖掉了,不相关行业的多元化业务的再售率高达74.4%。新的业务,尤其是与原有业务相关度不高的业务,需要企业具备很多不同的技能来整合它,如果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这些技能组织起来,多元化的风险是巨大的,失败的概率非常高。

 

因此,企业要进行多元化扩张,必须对多元化的动机追本溯源,理清其协同效应的具体所在,并设计出具体翔实的实施计划,以期真正实现多元化的好处,而避免多元化的风险。

 

 

做好主营业务是多元化经营的起点和基础

 

因为不具备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条件,大多数企业不能有效地受益于多元化经营。主营业务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息息相关,多元化并不是企业避免竞争、改善绩效的法宝;恰恰相反,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做好主营业务后继续发展的自然结果,一个强大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起点和基础。

 

检验一个企业是否做好了自己的主营业务的指标有很多,既可以从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得出答案,如在行业的排名、同竞争对手相比的市场份额或利润率等;也可以从企业内部分析中获得答案,比如评估是否已经实现了规模经济,还有没有继续改进的可能。如果没有通过检验,那就最好对多元化经营说“不”。

 

在考虑引入新业务之前,我建议企业家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 是否已做强做大了自己的主业?

 

◆ 是否在主营业务里培养了核心竞争优势?这些核心竞争优势是否可转移?

 

◆ 主营业务是否已达到了规模经济?

 

◆ 经营管理的基础设施是否足以支持多元化扩张?

 

◆ 是否仔细考虑过实施多元化经营的诸多因素?

 

方向:后向整合,前向整合还是平行整合?

 

方式: 战略联盟,合资/合作,还是收购/兼并?

 

投资:资金哪里来?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关系:如何处理新旧业务关系?整合程度如何?整合方式如何?

 

“入错行”怎么办?

 

许多企业家面临的实际压力是他们企业所在的行业确实不利于持续发展。很多行业,由于历史原因或业内企业家不明智的战略举措,使得整个行业的结构极其恶劣,竞争白热化,长期价格战使得行业利润极薄,很多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常见的例子比比皆是:服装加工、国外工业设备及用品的非排他性代理、路边零售店、理发店等。因此,很多业内人士叹息:“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后悔当初进入了本行业,因此他们选择多元化扩张进入新的行业。

 

现有行业的不良结构真的是多元化不容争辩的正当理由吗?不尽然,美国人有一句俗话:世界上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家。只要该行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人愿意出钱买,好的企业家就能在此行业里赚钱,关键在于要创造性地经营自己的业务,要持续地做到与众不同;当然这需要眼光和耐力,更需要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洞察力,能够通过业内企业协调的战略行动来改变行业结构,而这也正是优秀的企业家与平庸的企业家的区别所在。曾经有人对我说,既然中国有上万家企业给沃尔玛打工,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 协调作战呢?即使对方要挑拨离间,我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多买一些它的股票,以股东的身份去影响其采购决策。这样一来,沃尔玛的采购谈判能力肯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整个行业就会好过些。

 

那么,对那些真正“入错行”的企业家,应该怎样处理现有的业务呢?“垫脚石”和“跳板”应该是比较恰当的比喻。如果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入错行”的企业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现有的业务,延伸到更有利可图的新业务、新市场去,贸然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只能是最后的选择。换句话说,如果必须进行多元化经营,相关多元化比不相关多元化效果好得多。

 

相关多元化>不相关多元化

 

相关多元化指新业务在成功要素上(主要指市场和内部实力)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有较紧密的联系,而不相关多元化的联系则较少。从鲁梅尔特(Rumelt)1972年的博士论文开始,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相关多元化比不相关多元化效果好得多。因为相关多元化能够重复利用企业现有业务的有关资源,从而降低企业总成本。

 

对企业家而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系统的评估业务相关性的指标体系。相关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分享、资源分享、增强的谈判能力、价值链整合能力;并在客户、竞争对手、成本结构、渠道、重要技能等方面表现出来。无数的真实案例表明,企业家经常不能客观地评估新旧业务的相关性,因而在面临多元化决策时,经常会高估相关性,低估进入新业务的成本,从而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进入新业务,进行多元化需要一个理性、系统的思考。

 

虽然企业的发展经常会面临多元化的决策,但是真正收获多元化的益处其实需要很强的战略管理能力。总而言之,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规模的不断增长,多元化经常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企业家面临的问题不是决定要不要多元化,而是决定在什么时候多元化,向哪儿多元化,如何多元化。在做强做大主业后,进行具有协调效应的相关多元化,根据具体的市场特征和内部实力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当前有2人正在等待…

  • 湖南邵阳 陈女士 正在与管家 免费通话
  • 陕西榆林 肖女士 正在与管家 免费通话
  • 江苏盐城 张女士 正在与管家 免费通话
  • 河北邢台 金女士 正在与管家 免费通话
  • 广西南宁 刘女士 正在与管家 免费通话
  • 云南保山 张女士 正在与管家 免费通话
  • 湖北孝感 常女士 正在与管家 免费通话
  • 山东临沂 段女士 正在与管家 免费通话
  • 广东佛山 牟女士 正在与管家 免费通话
  • 福建南平 张女士 正在与管家 免费通话

招商加盟区域查询

用户信息授权确认书(仔细阅读)

加盟留言

多了解,多咨询获取更多加盟信息

热门问题:(点击快速提问) 换一批

用户信息授权确认书(仔细阅读)

相关阅读

相关品牌

地板资讯 > 地板企业如何走出多元化战略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