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尽管布局非常重要,我们很多时候甚至强调其重要性可以占到经营成败一半以上的程度,但客观的事实是:由于种种原因,布局失误仍然是橱柜市场新经销商的常见问题,布局失误的例子比比皆是。
谁也不敢说开店就一定能成功。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对已经发生的案例进行总结。布局失败的原因固然千差万别,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布局风险共性的东东。这主要表现在建材市场的风险和店面规划的风险两方面。先谈建材市场的风险:
一、无建材基础或背景的开发商新开的市场,慎入!
经济发达、功能成熟的社会,往往一流的人才从商,二流的人才从政。比如美国。据说前端商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大都跑到华尔街拿高薪去了,而监管他们的往往是班上稍差一些的同学,这些同学在联邦储委会、商务部等等行政部门。08年的金融危机固然原因多多,经济学家一般都不会忘记将这种“老鼠比猫聪明”的现象摆上一条。但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往往是“学而优则仕”。本人刚毕业的时候曾因为大学生的身份下派到基层政府“做过官”,就很说明问题。
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从沿海到内地,从南方到北方,局面在悄悄发生变化。大量从政的所谓精英转而从商。这些人员熟悉政界,最擅长的就是构建商政关系,干的最“风光”的首推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包括家居建材市场这个分支。行业的潜规则是:没有政商背景的人几乎就不能开发商业地产,这里的政府官员小到村干部,大到“中央”。
这些开发商在报批文、拿地、银行贷款、拆迁等方面绝对“强项”,但如何经营建材市场常常是走一步、看一步,不能说一窍不通,但至少是“短板”。而作为一个新型产业,家具建材业也没有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于是你便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在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很多建材市场却纷纷转型或关门。诺大的中国市场,也就诞生了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为数不多算得上成功的全国性连锁家居建材卖场。
西南某省会城市去年开业一家非专业背景的地方性建材市场,位置在集中成片开发的房地产中心区域,可谓绝佳地段。市场营业面积很大,吸引了很多商家进驻。但看看其市场规划和经营方式,你不禁大摇其头:一层太矮,好的建材市场如红星美凯龙都要留出很多天井,每个天井三四层楼高的空间,气派而聚敛人气。这个商场倒非常“实用”,进门就是横直相间的过道,过道将商铺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大“玻璃格子”,客户进到商铺购物就等于钻进了一个一个的笼子,在走道根本就显不出人气。为了“方便用户购物”,商场独出心裁地配备了若干电瓶车免费接送顾客。看着冷冷清清的过道(为数不多的顾客都进到“玻璃格子”了),忽然开来一辆电瓶车,载着三两客户“走马观花”,你真不知道他们是想让顾客购物还是参观占地面积超大的“格子群”!和同期开业的居然之家相比,商户在经营上的差别就不言而喻了。
华南某中心城市的一家市场,开发商原来经销汽车,据说也非常成功了,在业界很有名气。于是在原有的汽车市场周边征地办了一个建材市场。对中心城市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你想进来“分一杯羹”那得有差异化的真功夫。但这家卖场在品类布局、招商政策等核心策略方面真可谓“中规中矩”,与专业竞争品牌如出一辙,显不出半点特色。其招商人员对建材行业基本上是一窍不通,市场推广手段也就是汽车行业那些突击宣传的东东。现在开业都小三年了,市场还是半死不活,商户哭笑不得。
以上两个市场,开发商的实力和在当地的社会关系无疑是非常不错的,所在区域也都是相对较大的城市,状况尚且如此。至于更小的城市,急急忙忙杀入建材市场行业的新进开发商,其人才之缺乏、资源之匮乏,较之当不可同日而语,而其建材市场的经营风险也就可想而知。
总之,对新开的建材市场,如果经营者没干过,懂行的职业经理人也没有,即便其位置很好,也要慎之又慎。
[NT:PAGE=橱柜市场常见的布局风险$]
二、距市中心较远,近几年不易聚人气的市场,慎入!
建材市场的开发商往往“嗅觉很灵敏”,知道城市规划的政策和当地房地产发展的方向,于是早早地在相关地段开发建材市场,打“时间差”。这样的市场多半距市中心较远,很难聚人气。
作为商业地产,这样的选择本无可厚非。如果是成熟的建材市场专业营运商,会有很多的手段来弥补这种地段、人气的缺陷。但问题是大多数这样的开发商往往是商机抓得好,经营上却乏善可陈。市场开张前搞搞策划,开张后走走过场,核心的业务策略无外乎一宣传广告、二优惠政策、三城区直通车等。“三板斧”一过,一旦市场搞不起来,能推就推,有的还练就了赖皮嘴脸。这其实就是很多地方房地产发展并不差,建材市场却经常“变脸”的幕后真相。
当然也不是这样的商场都搞不起来。给以一定的时间,经过商户自身的努力,也有部分市场能够发展起来。但相对于家具、建材产品的经销商,橱柜经销商在经营上最“使不上力”。直通车对一次沟通即可搞定的家具、瓷砖、地板、家电等产品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商业手段,团购、冲动性购买等消费行为可以有效地帮助家具、建材商户“挺”过过渡期。广州奥林匹克中心旁边的美居中心市场现在的情形就基本是这样的。对橱柜商家而言,产品定制化的特点决定了用户的购买周期长,沟通成本高,消费行为更为理性,上述市场策略基本上就行不通。橱柜经销商即便想“撑”下去也是很费劲的。
另外,家具、建材经销商一旦干不下去了,“撤退”的损失相对不大。一方面这种市场的租金、管理费用初期并不高,另一方面样品等可以转移或处理。他们有时候还真的要“赌”卖场的发展机会,以改变市场布局的被动局面。而橱柜经销商就不一样,想撤可没那么容易:门头费用、装修费用、样品费用本来就超高,一旦不干你基本上一样也就不了,得全搭上!橱柜经销商其实是不在乎多一个店还是少一个店的,往往一个店做好了,业绩强过其它所有店的总和,完全没有必要去赶这种“投机”的卖场。
建材市场的风险必然导致进驻其间的经销商布局出现事故。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风险在经销商层面往往无能为力,你根本左右不了。而对进入已经成熟的建材市场或商圈如何规划布局,经销商是完全可以掌控的。但这方面同样隐含很多风险。(待续)
本文版权归作者【刘学旦】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当前有2人正在等待…
多了解,多咨询获取更多加盟信息
2025-07-30 阅读量:1560
2025-07-21 阅读量:1489
2025-07-14 阅读量: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