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有4000家实体零售店关门,预计2017年关店数量会翻倍。标普评级机构也预计,今年美国零售业的违约率将超过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今年以来,零售业在美国已经裁员超过5万人。相比1590万零售业雇员来说,未来将有更多的裁员。
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生意越来越清淡,而这不仅仅是美国独有的现象。2000年到2015年,日本百货业的销售总额从8.9万亿日元下滑到了6.2万亿日元。电商的出现,新的生活方式,新一代人口的消费习惯等等因素,都对于传统的百货产生冲击。
不独国外零售业出现疲软,国内百货业也在普遍寻求转型中,比如开便利店,增加电商渠道等。这一系列的动作预示着新的商业结构、消费结构、用户群体正在发生变化,国内的百货业更需要认清趋势,瞄准方向,寻找新的突破口。
第一、内容即渠道,去百货化。
百货公司的作用是什么?更多是起到了购物渠道的作用。然而随着电商崛起,各种垂直电商、自媒体网红、视频直播等新渠道的出现,线下实体购物渠道正在被挤压,但它的固定成本却没有产生下降。
在标准化零售行业中,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内容远远比渠道重要。
互联网推动了两件事情:扩散品牌影响力,以及对传统渠道的代替。原来百货店只是作为一个集中的渠道,顾客可以在这里买到各个品牌的东西。但是现在人们对品牌的认知和对生活品质的提升,购买品牌商品更多选择品牌专卖店、直营店,不仅是质量可以得到保证,而且可以直接与品牌商建立联系,反馈自身需求,获得更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第二、年轻人消费习惯在改变。
越来越多年轻人更愿意为服务、娱乐付费,而不是简单商品。原先的百货中心正在被万达、大悦城这样的shopping mall所替代,购物场景更偏向休闲、娱乐,更多的服务型商户入驻,如餐饮、亲子类的比重不断加大,而商品销售的比重则在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多选择是去看电影,吃饭,电游等。
第三、SKU做减法。
过去的需求爆发年代,大家做加法。商品都是需求先爆发一波,再到供给的爆发。未来是经济稳定,大家做减法的时代。消费者的选择太多了,需要精简。美国超市过去30年SKU翻倍,未来肯定是下来的。看到严选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主流。无论是Costco,还是国内的盒马生鲜,都是采用严选模式,让消费者在更短时间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第四、线下的价值在体验,培养用户既得感。
生鲜食物很难被线上取代,服务和娱乐更难以线上化。随着电商渗透率提高,线下的生鲜和服务价值开始显现,因此我们看到生鲜类大型商超在国内迅速崛起。借助互联网技术,同时购物与体验并存,这类的混搭模式被赋予”新零售“的意义
当前有2人正在等待…
多了解,多咨询获取更多加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