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篇文章引起我的注意,一是《中国经济周刊》刊登文章《疯狂的高利贷:银行大企业集团变身新兴放贷者》,文章提到:“在浙江,巨大的资金需求,最终衍生出一个由银行——大企业集团——高利贷公司共同组成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正在以集团化、组织化的发展方式‘茁壮成长’。这是一个庞大得无所顾忌的高利贷市场;这是一条几乎无法撼动的利益链条。在这个链条中,中小企业正在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被‘拯救’。”另一篇是《深圳商报》上的文章《厦门连爆高利贷崩盘大案,涉及银行机构高管》,提到“当前资金成本节节攀升,实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剧,一些民间资本脱离实业领域进入民间借贷市场,由‘二产’转战‘三产’。”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非偶然。根据调研,目前有很多企业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这就是投资“信贷”,根据调查,发现在投资信贷的环节,银行不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有些时候是银行启发了做实业的企业去投资信贷。比如,最近有朋友对我讲,本来他只需要30万元周转金,但银行非要动员他贷300万元,钱多了用不了,只好去放高利贷了。
那么,谁是高利贷的发放者呢?当然是那些有能力筹措到资金的人了,这里的筹措包括自有和借贷,甚至包括通过高利贷从其它高利贷者手中借贷,这些人不仅存在于大企业、典当行、小贷公司等,甚至存在于本身就是高利贷接受者的小企业。而所有高利贷者倾轧的只是一个群体,这就是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甚至一部分消费者。这些受倾轧者真有这么高的盈利能力吗?真的是银行口中的“一片蓝海”吗?其实不然。
一、小企业的利润率并不能覆盖贷款成本
据上面《中国经济周刊》文章称,在浙江,民间借贷的利息回报年利率已经高达100%,而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还不到10%。我们且不论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但我相信,如此高的利率,是没有多少企业的利润率能覆盖得住的。因为我们知道,并非所有小企业都是创新型企业,都是高附加值企业,因此并非所有小企业都是高利润率企业。我们也知道,大多数小企业还是传统企业,从事的也是传统的服装、加工、制造、餐饮等行业,而这些行业的利润率并不高,它们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它们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其它生产成本比大企业低廉。而有些依靠核心大企业生存的小企业,或是某些核心大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其利润空间一般都被核心大企业挤压得所剩无几。因此,从小企业角度而言,它们所从事的行业并非蓝海。但从银行、典当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以及其它拥有资金的人来说,小企业确实是它们的蓝海。因为这些小企业即使在信贷形势比较宽松的时期,也很难融到资,何况在信贷紧缩时期?因此,它们要生存,只能被迫接受高利率资金。几乎所有银行都打着“价格覆盖风险”的旗号提高小企业贷款的利率,但几乎所有的银行从小企业身上赚取的扣除风险损失后的利差都大于大型企业,甚至中型企业。
二、7.5万亿的信贷总量并不少
据估计,今年全年新增信贷投放7.5万亿,比去年只少4500万亿,整个社会的融资总量也不会比去年少太多。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今年4月曾透露,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意味着今年这一指标将在14万亿左右,基本与去年14.27万亿的规模持平。但今年GDP增速已经放缓,因此,从正常角度而言,目前的资金供给量是完全可以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资金面看似紧张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资金价格一涨再涨呢?由于政策面原因,比如央行提出2011年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并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加上商业银行的推波助澜和媒体的过度渲染等,造成市场上到处弥漫了恐慌的情绪,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转,开始大量“囤钱”,即使暂时不需要资金,也囤积以备后患,其结果导致银行信贷额度进一步紧张,于是企业进一步“囤钱”......如此恶性循环。不但导致市场资金紧张,而且资金价格也一再走高。
如果说,最初贷款额度紧张和“囤钱”是恐慌造成的,那么,后来的资金价格上涨完全是这些拥有资金的企业发现了投资信贷这条生财之道引起的。整个社会融资总量中,真正流入实体经济的比例在减少,而在信贷领域循环的资金正在逐渐增多,它们在到处伺机寻找高利息的机会。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实业不做了,去做借贷,因为实业的利润太低。而正是这些投资资金或投机资金的不断扩大,才是抬高市场资金价格的始作俑者。
当前有2人正在等待…
多了解,多咨询获取更多加盟信息